不同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在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讨论分析大分割和常规分割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Selleck Nepicastat)患者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近期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根据纳入条件选取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老年NSCLC患者60例,根据分割剂量不同分为常规分割放疗组(1.8~2 Gy/次)和大分割放疗组(5.0 Gy/次)。统计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大分割放疗组在第1周治疗结束时症状缓解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P<0.05)。放疗结束后3个月,在临床有效率方面,大分割放疗组也明显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P<0.05)。常规分割放疗组和大分割放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63.3%和93.9%(P<0.05),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VX-770.3%和6.7%(P>0.05),食管黏膜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6.7%和20.0%(P>0.05)。结论 大分割放疗可以快速缓解老年NSCLC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有效率亦优于常规分割放疗。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β对乳腺癌干细胞干性表达的调控

背景: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β(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beta,PGC-1β)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而PGC-1β能否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及其影响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究PGC-1β对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将PGC-1β空载体、过表达载体(Lv-PGC-1β)、干扰载体(Sh-PGC-1β)分别转染乳腺肿瘤MCF-7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qRTPCR及Westernblot验证慢病毒转染后PGC-1β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在干性培养基中分别培养未转染组、PGC-1β空载体组、PGC-1β过表达组及PGC-1β干扰组的MCF-7细胞使其成为乳腺癌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干细胞球体的形成过程,Western blot验证干性标志物(ABCG2、ALDH1、OCT4)、上皮-间充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lug和ZEB1)及PI3K/AKT/mTOR通路核心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与结论:(1)MCF-7贴壁细胞经干性培养基培养形成了折光性好、中间密度高的致密球干细胞;(2)乳腺癌干细胞干性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贴壁细胞(P <0.01);(3)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相比,PGC-1β过表达组乳腺癌干细胞的形成时间缩短,细胞球体数目增多、球体直径增大(P <0.01),而PGC-1β干扰组细胞球体数目减少、球体直径减小(P <0.01);(4)PGC-1β过表达selleck HPLC控制组干性相关蛋白的表Selleck PLX4032达高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P <0.01),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低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P <0.01),而N-Cadherin、Vimentin、Slug和ZEB1的表达高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P <0.01);PI3K/AKT/mTOR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相关蛋白表达高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P <0.01),PGC-1β干扰组结果则与PGC-1β过表达组相反;(5)结果提示,PGC-1β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从而促进乳腺并且癌干细胞的形成及干性相关标志物的表达。

基于更全面变量预测小细胞肺癌2年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目的基于更加全面广泛变量构建一个新的预测小细胞肺癌此网站(SCLC)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为SCLC的722例患者资料, 其中男592例, 女130例, 年龄23~82(61±9)岁。使用随机种子数13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422例)和验证集(300例)。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单因素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临床变量对SCLC预后的影响,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 基于多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绘制列线图, 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整合布莱尔评分(IBS)以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预测误差值和临床净收益, 并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提出的第8版TNM分期进行比较。结果男性、单核粒细胞计数(MON)异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异常、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异常、M1a期、M1b期、M1c期、放疗、化疗≥4周期和CX-6258 molecular weight预防性脑照射(PCI)是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HR值(95%CI)分别为1.39(1.00~1.92)、1.29(1.02~1.63XL184小鼠)、1.41(1.11~1.80)、2.02(1.48~2.76)、1.09(0.77~1.55)、1.44(0.94~2.22)、2.01(1.49~2.71)、0.75(0.57~0.98)、0.40(0.31~0.51)和0.42(0.26~0.68);均P0.05)]。基于以上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 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814(95%CI:0.765~0.862)和0.787(95%CI:0.725~0.849), 高于第8版TNM分期[0.616(95%CI:0.558~0.674)和0.648(95%CI:0.581~0.715)];校准曲线表明其预测SCLC的2年生存率与实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BS表明其较TNM分期具有更小的预测误差值(训练集:0.132比0.169;验证集:0.138比0.169);DCA表明其较TNM分期有更宽的阈值范围(训练集:0.01~0.96比0.01~0.85, 验证集:0.01~0.94比0.01~0.86)和更高的临床净获益(训练集:列线图在0.19~0.96阈值范围内获益高于TNM分期;验证集:列线图在0.19~0.94阈值范围内获益高于TNM分期)。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性别、MON、NSE、Cyfra211、M分期、放疗、化疗周期和PCI共8个变量的SCLC 2年生存率列线图模型, 能够为SCLC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血栓调节蛋白对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对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3SB-715992价格月洪湖市人民医院3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发生VTE 71例(VTE组), 未发生VTE 285例(非VTE组)。两组患者均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T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M对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FDP、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TM和DD明显高于非VTE组[(11.61 ± 3.22) U/L比(7.70 ±MGCD0103价格 2.59)U/L和(5.42 ± 2.15) mg/L比(2.57 ± 0.96) 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TM和DD是影响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0.27和0.66, 95%CI 0.19~0.39和0.56~0.78,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TM和DD预测肺癌患者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和0.892(95%CI 0.772~0.889和0.842~0.941),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617, P0.05);TM和DD最佳截断值为9.39 U/L和3.83 mg/L, 灵敏度为77.46%和76.06%, 特异度为73.33%和91.58%。结论 TM可作为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预测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微生态菌群多样性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微生态菌群多样变化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NSCLC患者40例为NSCDorsomorphin说明书LC组,另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粪便提取菌群DNA,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产丁酸菌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肠道产丁酸菌的差异,NSCLC组化疗前后肠道产丁酸菌差异及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记录随访1年NSCLC组患者生存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NSCLC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不要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患者肠道产丁酸菌低于对照组(P<0.05),且NSCLC患者化疗后肠道产丁酸菌低于化疗前(P<0.05);NSCLC患者化Crenolanib核磁疗后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r=0.214、0.302,P<0.05)。结论 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与NSCLC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微波消融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DWI)在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VA)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解放第一医学中心介入超声科连续收治的62例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BAY 11-7082供应商(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资料[男35例,女27例,年龄(57.8±3.56)岁],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MWA,并在MWA前后1周内行MR-DWI检查,并且术后进行规律随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更多OC)曲线评估DWI定量参数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2例HCC患者共73个病灶均完全消融,在随访过程中有23例出现早期复发转移(局部复发13例,肝内转移8例,肝外转移2例)。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评估MVA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75;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1.27×10-3mm2/s(敏感度93.1%,特异度90.6%)、0.364 (敏感度87.9%,特异度89.5%)。根据随访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早期复发转移组与非早期复发转移组,非早期复发转移组患者的ADC值[(1.43±1.52)×10-3mm2/s]高于早期复发转移组[(1.15±0.94)×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早期复发转移组eADC值(0.42±0.04)高于早期复发转移组(0.32±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DC值与eADC值与术后最小消融安全边界(minimal ablative margin,MAM)是肝癌MVA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MVA术前ADC值与eADC值是肝癌MVA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对预测肝癌MVA术后早期复发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伴一过性命名性失语的梅毒性颅内炎性占位1例并文献分析

患者女,55岁,头昏伴睁眼乏力2周。1个月前有突发性命名性失语。实验室检查phosphatase inhibitor library还有血清TPPA(+),RPR 1:32,HIV(-);脑脊液TPPA RPR 1:2,白细胞计数76×10~(6)/L,蛋白679 mg/L,潘迪氏试验阳性。头Duvelisib颅MRI提示“炎性肉芽肿?颅内肿瘤?”。诊断:梅毒性颅内炎性占位。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膀胱充盈程度对小肠辐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空膀胱时接受调强放疗治疗膀胱体积的变化,以及与膀胱充盈程度对小肠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5-31-2019-05-31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完整治疗的144例宫颈癌患者资料,研究对象均接受对原发肿瘤及盆腔淋巴结的外束放射治疗,并且分别于充盈膀胱及空膀胱状态下进行2次不同的计划CT扫描。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价分割间膀胱体积的变化,自动化计划建模程序用以评价小肠的辐射剂量,探究膀胱充盈程度对小肠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排空膀胱体积的平均值为(80.2±3.3) cm~3(21~285 cm~3),充盈膀胱为(232.6±5.3) cm~3(51~682 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8,P=0.02。组内相关系数(ICC)显示,膀胱体积无论充盈与否在放疗时可靠性较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排空ICC:0.38,95%CI:0.24~0.62;膀胱充盈ICC:0.64,95%CI:0.31~0.99,t=0.162,P=0.74)。寻找更多基于经验的计划模型创建的排空膀胱计划中平均肠V_(45也许)为(196.5±13.5) cm~3,在所有充盈膀selleck HPLC控制胱计划中平均肠V_(45)为(133.6±8.8) 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0,P=0.006。结论 在宫颈癌盆腔调强放疗时排空膀胱下的治疗是可行的,并且与充盈膀胱相比,其膀胱体积变化偏小。然而空膀胱时小肠V_(45)显著增加,因此推测理想的治疗策略可能是同时模拟患者的空膀胱与充盈膀胱,优先对空膀胱进行治疗,如果肠V_(45)>195 cm~3则采用充盈膀胱治疗计划。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钙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钙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患者后续治疗。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1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新辅助化疗,根据新辅助化疗后钙化状态的改变分为钙化减少组、钙化增加组、无变化组,比较三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结果160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钙化减少48例,钙化增加32例,其余80例无变化。三组的年龄、乳腺密度、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病灶直径、化疗反应MP分级、病理分子分型、钙化分布、钙化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购买抑制剂计学意义(P<0.05)。钙化增加组病灶直径>3 cm的患者占比Selleck BIRB-796为84.38%。钙化减少组化疗反应MP分级3~4级的患者占比为81.25%,钙化增加组化疗反应MP分级1~2级的患者占比为6并且5.62%。钙化减少组PR阳性的患者占比为47.92%,钙化增加组HER2阳性的患者占比为50.00%。钙化减少组钙化分布仅在肿块内的患者占比为41.67%。钙化减少组钙化形态为细小多形性、细线或细线分支样的患者占比为75.00%。三组的DF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DFS、OS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钙化状态会发生改变,该变化与病灶直径、化疗反应MP分级、病理分子分型、钙化分布、钙化形态等有关,乳腺癌病灶直径越大,病理分子分型为HER2阳性出现钙化增加的可能性较大。钙化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其能否作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指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88例甲状腺继发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甲状腺继发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继发性肿瘤的病例,将其分为局部侵袭及远隔转移两组,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共收集88例病例,男女比3∶1,平均56岁。局部侵袭病例72例,男女比8∶1,其中鳞状细胞癌65例[主要来源于喉Doramapimod鳞癌(45例)和下咽鳞癌(10例)]、腺样囊性癌4例,余食管神经内分泌癌、颈部骨巨细胞瘤及B3型胸腺瘤各1例。远隔转移病例16例,男女比1∶7,均有前期远隔部位恶性肿瘤病史,其PKC412中乳腺癌6例、肺腺癌5例、鼻咽非角化性癌2例,余结肠腺癌、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及宫颈鳞状细胞癌各1例。结论 甲状腺继发性肿瘤少见,局部侵袭多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多源于咽喉部,常无既往恶性肿瘤病史。而远隔转移病例多有对应的恶性肿瘤病史,类型以乳腺癌和肺癌为主。